元月一日汽油价格_一月份汽油价

罗布泊干涸和原因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和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从此,罗布泊消失了!!!!

(1)罗布泊的进入概况

一千多年来,罗布泊地区被列为死亡和危险的地方,直到楼兰被发现,才有近代的学者和探险家陆续进入。解放后,部队和地矿工作者最先进入该地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罗布泊地区,绘制出一份份军事用图和地质勘探图,为后来的涉足者提供全面而详尽的地貌资料,凡进入罗布泊者,常会看到勘探队留下的觇标,有规律地延伸到荒漠腹地。

最大规模报道罗布泊的应为彭加木失踪的1980年夏天。罗布泊因彭加木而更显得神秘。1996年夏天,余纯顺挑战罗布泊时遇难,使罗布泊重披“死亡之海”的诡谲光环,吸引着许许多多壮游者。19年秋天,终于出现了数百人到罗布泊浩浩荡荡走一回的旅游者,并且,当年的媒体报道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后再未有如此大篇幅和频繁地报导罗布泊故事了。

19年10月,200多名以普通旅游者身份进入罗布泊地区的广东人由敦煌启程,经玉门关、三垅沙、库木库都克、阿奇克谷地,擦着库姆塔格沙漠边缘插向敦立克、米兰古城,到达若羌,创下了一项吉尼斯纪录。(示意图)

19年11月,新疆建设兵团的崔迪驾摩托车纵穿了罗布泊湖盆。(示意图)

1998年元月,16名广东旅游者在罗布泊迎接元旦日出后由西向东横穿大漠。起点为库尔勒经营盘、孔雀河、楼兰、龙城、土垠、湖心、白龙堆、克孜勒塔格、三垅沙、阳关,终点为敦煌。这是乞今为止最为艰辛的横穿,作为旅游者,他们在冰雪中因迷路而汽油快耗尽,几乎走不出荒漠。(示意图)

1998年春节,26名广东女子沿余纯顺的足迹走进了罗布泊湖心去凭吊了余纯顺一回。她们由库尔勒经营盘、老开屏、前进桥进楼兰,后再经龙城、土垠抵达罗布泊湖心,竖下了第一块木碑标志,尔后向北翻越库鲁克塔格山到达底坎儿前往吐鲁番。成为首个罗布泊女子探险团。(示意图)

1998年10月,50多名粤港旅游者从米兰、墩立克向北纵穿,经罗布泊湖盆,凭吊余纯顺,参观土垠、龙城后,翻越库鲁克塔格山前往吐鲁番。(示意图)

1999年夏天,黄成德受一摩托商的委托,驾一国产摩托由敦煌出发,经三垅沙、白龙堆、土垠、湖心、龙城、营盘,从库尔勒出罗布泊,完成了摩托横穿罗布泊的行程。(示意图)

2000年3月,巴州和库尔勒楼兰学会组织各地专家学者等有关人士51人由库尔勒经营盘、龙城、土垠、罗布泊湖心进入楼兰,举行发现楼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然后由湖心向南穿越至米兰,经若羌返库尔勒。(示意图)

2000年5月,广东一罗布泊探险团用5天时间完成库尔勒到罗布泊湖心的行程。(示意图)

2000年10月,香港一探险团由敦煌进罗布泊,实施东西南北穿越活动。(示意图)

2000年10月,广东一探险团由南向北穿越罗布泊。(示意图)

2000年12月,新疆和深圳的探险考古人士组织的科考队由孔雀河下游向南进入罗布荒漠西部,再次发现“小河墓地”。被誉为楼兰文明的最重要发现。

(2)斯文赫定发现楼兰

楼兰遗址位于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它的发现是20世纪的重现之一,揭示了一处消失近两千年的古代人类文明的存在。然而,这一发现又是一种偶然,虽号称斯文赫定发现,实际又有维吾尔族青年的一份贡献。

1900年3月,斯文赫定担任瑞典地理探险队队长率队进入罗布泊考察湖泊地理情况,同时也希望发现一些可能存在的远古之谜。在完成考察湖泊游移项目启程退出罗布泊的一天,维吾尔族青年奥尔迪克返回前一天营地寻找探险队丢失的铁铲时,忽遇沙暴,奥尔迪克在天昏地暗中为沙暴吹袭,迷失方向,不知走到什么地方。当风沙静了下来,他方发现自己已身处一片古城废墟中。他十分惊讶,他不仅看到残垣断壁,巨大的房梁,还有遍地的碎陶片和浮露于地表的佛珠铜钱等,凭他对雇主斯文赫定的了解,知道这些也是探险队想找的东西,因而奥尔迪克捡了几片雕刻残片揣在怀中,凭着自己对荒漠的辨别能力,返回了营地。

第二天,斯文赫定看到了木雕残片,十分激动,他意识到,他已嗅到了一处古代文明的遗址,并且,十分可能是一处使自己闻名于世的重现。由于他们所剩余的水已十分紧缺,而匆忙前往发掘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生存,他们将考察楼兰的留到第二年春天。由于他们发现楼兰的时间是3月28日,从此,这一天成了后人纪念楼兰发现的日子。

第二年春天,斯文赫定进行新的准备,在奥尔迪克向导下,率领一支探险队直奔楼兰遗址,进行掠夺式的发掘,获得大理出土文物并带回欧洲。斯文赫定回到欧洲便把文物资料送给德国学者希姆莱和孔位特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资料把遗址定名为“楼兰”。斯文赫定的发现和有关文物的分析,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震动,引发了新一轮的楼兰探险考古热,楼兰从此成为中外各自抱着不同目的的探险家或学者的目标。

斯文赫定考察过的楼兰为何还有如此巨大吸引力,原因为斯文赫定没有考古学的素养,他注重的是地理学方面的描述和历史时期实物的挖掘和收集,对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很少关心,为此留下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罗布泊地区广袤无际,许多地区斯文赫定仍未涉足,所以后来者屡有发现就证明了这一点。

继斯文赫定后,1906年和1914年斯坦因两次到楼兰考察挖掘,仍以大量收集历史实物为主要目的,但亦收集到少量石器时代文物,新发现附近十几座城址、寺院、住宅遗址等。

1909年3、4月,日本大谷考察队的桔瑞超进入楼兰,并发现距楼兰遗址40多公里处的海头古城,获得新的重要文物为前凉西域长史李柏的信稿,把楼兰文化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此后,美国的亨延顿和瑞典的布格曼探险队先后到过楼兰,均有所发现。

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于1930年进入罗布泊,并在罗布泊北端发现了西汉驻兵据点以及水陆码头——土垠遗址,为楼兰考古文化增添了辉煌的一页。黄文弼当时拟考察古楼兰,但遇到孔雀河和罗布泊有大水,未能渡过孔雀河,因此也未能到达楼兰古城。黄文弼对罗布泊的考察,是我国考古学家第一次在该地区进行科考活动,尤其对土垠的发现,是对罗布泊科考的一大贡献。

1980年,新中国考古人员进入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正式拉开了新中国在该方面考察活动的序幕

此时的中国,沪、豫、湘、晋、赣、桂等地的一批汽车运输和工程机械方面的专家纷纷开展汽车代用燃料的科学,值得书一笔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一些忧患之士,为解中国贫油之忧,对汽车代用燃料加紧攻关。

20世纪30年代初长沙试制煤气汽车和酒精汽车一举成功,成为轰动全国的新闻,长沙实业界的有志之士决心研制煤气汽车和酒精汽车。1932年2月省工业试验所成立,由技师向德领头,先后研制出5种煤气发生炉。1932年8月11日,271型煤气发生炉安装在汽车上进行第一次试车,获得成功,从长沙城内六堆子至湘潭下摄司车站,载22人,行程63.3公里,时速39公里。10月10日在长瞩公路上举行试车典礼,有实业部和全国14个省市代表及外同专家观看,评价甚高。后又研制成除尘器,并获得专利权,解决了木炭污染问题。

1935年,湘省汽车有20-30%改装成煤气出车,到 1939年发展到 50%以上。1935年又试验成功酒精汽车。因酒精比汽油价格低,到1940年全省32%的汽车以酒精代替汽油作动力。这样,木炭车和酒精车占全省汽车总数的82%以上.每年节省汽油18-30万加仑,价值百万银元。

上海的张登义, 1925年从法兰西海归,即受聘于上海快利车行,开始从事汽车代用燃料的研究。他们购了法国及瑞典制造的煤气发生炉各1套,装车试验,后选定法国制造的下吸式煤气发生炉,于1937年,将上海1路公共汽车全部改装为木炭代燃汽车投入营运,使上海的代燃汽车开发研究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郑州市制成中国第一辆自制木炭代燃汽车的汤仲明, 一九三一年夏,汤仲明第一次驾木炭汽车在郑州西郊碧沙岗公开试验,并邀请各界参观,这次公开试验轰动全市,观众如潮。这次试验效果良好,时速达到四十公里,每公里仅耗木炭一市斤,价值是汽油的十分之一。

一九三一年九月,汤仲明将发明的木炭代油炉报实业部立案,并获批准专利五年。②同年年底汤仲明为了加快推广工作,将木炭代油炉的制作技术及图纸,毫无保留地公布于众. 一九三二年元月十四日,实业部派专家舒震东、余人翰前来郑州检验。反复试验,详细检查核实后,认为此项发明木炭代油炉具有重大意义,远胜国外试验品,达到实用价值,且造价低廉,易于制造,整个代油炉的造价不及一只化油器的价钱,与国外比利时、法国、日本.等国制造的木炭车比较,有明显的三大优点:一是发动时无需用汽油作媒介,国外产品都得使用汽油作媒介,方能发动机器;二是炉体重量不超过一百斤,安装在车前左右两旁或车后均可,方便灵活,国外试验品重达二三百斤,由于笨重安装就不灵活;三是加一次木炭可行驶四小时,时速达到四十余公里,国外试验品加炭时间都比较短,日本制造的半小时就得加一次炭。实业部曾购进法、日两国产的试验品加以检验,认为都未完善,不适应用,未予推广,将其搁置。

汤仲明的这项发明,它与汽油车相比,只是使用没有汽油方便,点火需要花三五分钟时间(点火前用手摇鼓风机一摇也很快就能启动),上坡时与汽油车相比,力量稍嫌弱一点,这是美中之不足,但无碍行驶,专家给汤仲明的发明以极高评价。35年其在沪开设了制造煤气发生炉的专业工厂仲明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并呈请国民军事委员会在全国各公路运输单位推广使用代燃汽车,限期将汽车全部改装为煤气车,并限制汽油进口。得到当局的肯定,并通令全国公路运输企业改装使用。当年,各地私营长途汽车运输企业也陆续购置煤气发生炉,改装代燃汽车。上海还设有汤仲明办公室负责推广汽车代燃技术。这为抗战时期尤其是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后,汽油进口中断,大批汽车改装为木炭汽车后确实发挥了作用。

当时的国民在研究替代燃料方面,以木炭为汽车燃料经过反复实验和改进,木炭汽车在长期的运行中取得了实绩。木炭汽车因为燃料易得,造价又低廉被各省民营交通部门广泛使用,广东省也是推行木炭汽车较早的地方;陕西省共改装了几百辆这样的木炭汽车,跋涉在秦岭、巴山、西安、延安之间,保证了抗战时期陕西省的公路交通运输任务。

民国时期的木炭汽车,从研制推行到逐渐被淘汰,历时将近15年,作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的木炭汽车,完成了抗日战争时期繁重危险的运输任务,为保障战时的公路交通运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在抗战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抗战时期,武汉沦陷,国民党西迁内地,大西南成了战时大后方。这期间,运输产业迅速发展。可是,由于抗战期间所需的大量战略物资之一的石油的消耗量陡增,而供应量却由于滇缅公路的中断广州沦陷,汽油异常匮乏,仅靠驼峰运输的区区数量汽油,军事专用已经捉襟见肘了,是无法满足国计民生的需要的。致使战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汽车就成了无米之炊,战时交通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抗日战争后期,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公路上,除军用汽车外,所有货车,差不多都是国产木炭汽车。

当时的交通情况十分恶劣,飞机没有,铁路不通,水运遭日寇封锁,汽油来源断绝,只有木炭汽车是比较实用的交通工具,目标小,灵活机动,而且又经久耐用,即使被枪弹射中,只要把洞口用布条包起来,照样行驶。这期间,由于石油无法供应,木炭汽车便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大宗的军粮民食和食盐的运输,也都是由木炭汽车承担。木炭汽车在抗战史上不仅起到了交通运输的顶梁柱作用,而且因为木炭汽车得以与一部分名人结缘。

1939年89月间,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由桂林到恩施参加湖北省临时参议会的会议,因不愿意坐木炭汽车,就乘飞机先到重庆,再由重庆坐轮船到巴东,但到巴东之后,李四光发现了停放在车站的汽车全部是木炭汽车,只好试一试。结果,木炭汽车行驶了20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顺利抵达恩施。李四光后来说,在桂林时,曾有人向法国购买了几辆木炭汽车,结果车辆不能发动,只能全部拆掉,所以他在桂林动身前认为木炭汽车不可靠。不料经此一试,发现中国的木炭汽车确实能用,感觉也很舒适安全。因此,恩施会议后,李四光还坐木炭汽车在川鄂边境考察地质,事毕后,又坐木炭汽车经川东湘西返回桂林。

陈诚在任湖北省兼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时,曾派省委员朱代杰组织了一个经济建设参观访问团。到四川、湖南、江西、福建、广西、贵州等省市参观访问,历时三个月,一直都是乘坐木炭汽车,从未发生故障。朱代杰回湖北后,在省府扩大会议上,着重谈到各省市有关部门和人士无不称赞木炭汽车在战时交通运输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认为是湖北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成就。1939年,陈诚还把蒋介石请来,同许多高级将领一起参观了木炭汽车,大家一致称赞木炭汽车十分成功,使公路运输没有受到汽油缺乏的影响。

但是,战时的作用是暂时的,由汽油车改装的木炭车,木炭炉拖在汽车后背,体积庞大,一次需填装木炭200斤。驾驶室内装有一个连接炭炉的鼓风机,木炭点火后通过鼓风机把炉子烧旺,使炉内木炭烧至80%才能产生启动汽车所需的煤气。木炭产生的煤气,通过两个存气筒储存、滤清后输入化油器点火。

建国初期,为了克服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禁运,1951年,广东汽车修配厂还大量制造了木炭汽化炉,以炭代油,保证了正常的运输,建国初期运输企业的老职工,对木炭车怀有深深的感情。开过木炭车的老司机,讲述了早期运输职工创业的艰辛和为运输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建国初期,我们地区运输企业的十几部汽车中,70%以上的车辆为木炭车。这种车燃烧系统的结构为:木炭炉、瓦斯管、粗滤器、细滤器、混合器(化油器)等。其木炭炉与现今用的炉子的区别在于没有烟道,并且炉子上端设有水管,由开关控制水量,以掌握炉内木炭燃烧程度。其启动过程为:当炉堂内的木炭(木柴或煤炭)点燃后,迅速封闭炉盖,造成炉内缺氧,使燃料处于半燃烧状态,从而产生一氧化碳(俗称煤气),一氧化碳经过瓦斯管、粗细滤器过滤后,到达混合器,与外界进入的空气混合后,便形成可燃气体,然后进入气缸,通过电火花点燃爆发而产生动力功能,驱动汽车运行。